数据库到数据 https://zh-cn.dbtodata.com/ 最近,关于贾玲的讨论又热了起来。 从她缺席《王牌对王牌》开始,她就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焦点。 而据悉,她之所以会缺席,主要是因为她要去拍电影。 一说拍电影,大家就会联想到她的代表作:《你好,李焕英》。 这部贾玲的处女作,在当年直接化身“刺客”,打败了一种竞争影片,成为了当年的票房扛把子。 大多数观众,都为其中所表现出的母女情所感动。 但说实话,贾玲骗了大家。 这部电影最感人的地方,完全不是母女情,而在于其他地方。 《你好,李焕英》这部电影,是贾玲给自己母亲的献礼。 在贾玲考入中央戏剧学院一个月的时间里,她的母亲李焕英便不幸离世。 母亲的离世,就这样成为了她心里的疙瘩。 在没有成名的日夜里,她思念着她。 在功成名就的阳光下,她同样渴望着她。 但这个人,终究只能活在记忆里。 为了纪念自己的母亲,这个剧本出现在了贾玲的脑海中。 她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,并在最后把这部电影拍了出来。 事实证明,她确实成功了。 这部电影,成为了催泪亲情电影的代表作。 某种意义上,她的母亲成了永生。 因为在看过电影的人心中,都会记得一个名字:李焕英。 贾玲用自己的努力,让李焕英的名字,进入了观众们的视野。 而这件事,最令人感动的地方,也恰恰在此。 人们记住的,是李焕英,而不是贾玲的母亲。 一直以来,这种冠名行为都很明显。 在中国式命名的习惯里,这种现象格外普遍。 “XXX的妻子”、“XXX的妈妈”、“XXX的女儿”... 这样的冠名行为,很好的将一个人隐形化了。 好似她并不是一个人,而只是一个身份。 而贾玲的做法,打破了这一现象。 她以平等对话的方式,真正塑造了“李焕英”。 在她的电影里,李焕英是她的妈妈,但更是她自己。 就像电影里所表现的一样:我希望你过得好,即使你的未来可能没有我。 这,就是最感人的地方。 她真的看到了这个人,一个完整的人。 而最近,却有另一部电影出现来恶心大众了。 在互联网上,有一个煎熬半生,又决定出走半生的退休旅行者:苏敏。 她的前半生,被困在家庭里。 而后半生,她决定找寻自我。 这是她出走的目的,更是她想要的人生主题。 但根据她改编的电影,竟然叫做《亲爱的妈妈》。 原型在逃离的,却被制片方强制的按了回去。 何其讽刺啊。 除了这部电影之外,还有一部改编电影。 这部电影,原型是“张桂梅”校长。 而这部电影,名叫《我本是高山》。 取自张桂梅的经典语录: “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,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。” “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,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!” 而这,才是我们需要的改编。 大家觉得呢? ![]() |
![]() 鲜花 |
![]() 握手 |
![]() 雷人 |
![]() 路过 |
![]() 鸡蛋 |